台灣有「長女病」?「長女」往往是超級社畜?總統府前幕僚張慧慈是長女 ,從小就背負照顧弟妹的 、出了社會也成為任勞任怨的社畜,不論在家庭中或職場,習慣扛起過多責任。成長過程中發現跟她有同樣特質的人竟然都是長女 。畢業於清大社會系的她 ,採訪十多位長女,橫跨各個世代和階級,出版新書「長女病」 ,是台灣第一部探討「長女症候群」的專書。
張慧慈的媽媽和姑姑都是長女,她發現三人有著相同的勞碌命,即使長大出了社會 ,仍會抱持理念「我要出人頭地,回來照顧弟妹」。姑姑特別疼二妹,生病時向張慧慈坦白,她非常羨慕二妹的自由自在、可以恣意闖禍 ,「不像身為長女的她們,必須扛下許多責任」,也擔心她將步上自己的「長女人生」 ,一輩子都要把原生家庭的所有責任扛在肩上 。這讓張慧慈第一次意識到「長女病」。
心理學上有個名詞「蠟燭型人格」,又稱「長女症候群」,指的是「燃燒自己、照亮別人」的性格 ,普遍出現在長女身上。張慧慈表示,「蠟燭型人格」身上經常可以觀察幾個現象:她們通常自我要求高 、認真、負責任、照顧身邊的人;但常被要求做出好榜樣 、或被認為做得不夠好 。她們常對自己挑剔不滿,甚至感到自卑、害怕面對稱讚 ,認為一定有哪裡做不好還沒被看到。長此以往,她們也經常出現自律神經失調、甚至罹患憂鬱症。
南韓這幾年出現新的名詞—K長女(Korean長女),是「這輩子無法做自己」的代名詞 。精神科醫師梁在震和心理分析師梁在雄分析 ,南韓去精神醫科就診的病患,比率最高的就是長女,因為她們從小被賦予照顧弟妹的使命感,還必須承受「老大表現好 ,其他兄妹才會效仿」的壓力。
長男雖然也要承受責任 、但也會獲得許多補償和支持,長女往往被視為「以後要嫁出去」,長女的個人價值不像長男被認可。加上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敏感、更傾向依據父母的期望而活 ,從中得到認可與讚賞,感到自己有價值,受到的壓力也大過長男。
張慧慈採訪一位長女小紅 ,遇到一位給人極大壓力的主管,部門流動率甚高 。小紅壓力大到求助心理諮商、卻沒想過辭職;諮商師認為她抗壓性太高,因此被也不自知。這位主管離職後 ,「倖存者聯盟」聚在一起聊天,才發現這些任勞任怨、「抗壓性高」的同事,竟然全都是長女。張慧慈也發現自己身邊的好友多是長女 ,長女的特色是「很容易在職場上過勞」 。
清明節時,一位長女朋友分享掃墓經驗,說她鼓起勇氣跟阿嬤說「我根本不愛吃雞屁股」,吃雞屁股是因為把好的都先讓給弟妹吃 ,讓阿嬤大為驚訝。這個故事讓張慧慈發現「台灣的長女病比我想得嚴重。」她有位身為長女的朋友,結婚時母親竟然因為要幫弟弟準備便當為由 、中途離開婚宴 。
身為七年級生,張慧慈觀察 ,這一代的人紛紛走入婚姻,但許多身為長女的新世代母親,仍會為第一胎是女生感到慶幸 ,因為認為「她未來可以幫忙照顧弟妹」,潛意識中仍然認為長女必須是「父母的好幫手」。
張慧慈認為,新世代看似接受開明的性別教育 ,骨子裡仍有揮之不去的「長女病」,很多人根本沒有「病識感」。她小時候看「阿信」,曾被電視劇中犧牲奉獻的的阿信長姊「嚇到」 ,但最新的Netflix韓劇「苦盡柑來遇見你」裡,女角的「長女病」跟阿信姊姊沒有多大差別,顯示「長女病」依然在亞洲社會根深蒂固 。
張媽媽看完「長女病」,跟張慧慈說「對不起」;妹妹則是告訴她 ,「我從小就不明白,你為什麼要扛這麼多的責任?」張慧慈表示,書寫此書除了療癒自己的「長女病」 ,更希望探討台灣社會如何造成「長女症候群」,期待讀完此書的長女讀者打開緊箍咒,明白身為長女不是原罪 ,「而是在兄弟姊妹中最先享受世界的幸運女性。」
張慧慈認為,這一代人面臨新舊文化衝擊,很多人不希望把重男輕女、長女症候群等舊觀念傳給下一代。但如果沒有進行「除魅」的過程 ,這些舊觀念的包袱仍然會在不經意中傳遞給下一代,「我們必須與上一代對話,才能帶著笑容去面對下一代」 ,這也是她撰寫「長女病」的初衷 。
学生系列 燃烧荷尔 主播诱惑 萝莉少女 明星換臉 媚黑母狗 金发幼齿 无码典藏XXX海角社区性爱成人视频点击观看,XXX海角社区约炮,国产嫩模,韩国嫩模,台湾嫩模,乌克兰嫩模等全国省空kong降服务